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职业本科教育终于作为一种新的高职教育形态确立起来。它的发展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一批以优质高职专科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本科学校建立起来,迅速改变了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形象,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并反映在2025年公办职业本科学校的招生分数中。多数职业本科学校的招生分数线高于当地本科录取线几十分,这迅速改变了许多人曾经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消极预期——它将成为最“差”的本科教育。也使我们再次深刻认识到,民众并非天然地排斥职业教育,而是要办出符合民众需要的职业教育。
接下来职业本科教育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办学实践充分展现它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的辨识度,充分体现办学定位的独特性和办学内涵的优质性。当前职业本科教育还处在初创阶段,迫切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广泛讨论来回答这一问题,寻找到建设的关键切入点与路径。不然,职业本科教育很可能只能维持在目前的发展水平,难以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成为高等教育结构突破的关键力量,甚至可能昙花一现。
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关键切入点是什么?是产教融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这些的确是职业本科学校的关键办学要素。深入的产教融合,明确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设置,突出实用技能的课程体系,拥有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使得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有了保障。本科学历则使得职业本科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和未来生涯发展破除了许多制度约束。这是目前职业本科教育深受民众欢迎的核心所在。然而,所有这些方面建设的关键支撑是什么?这才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这些要素本身入手,不能获得建设水平的突破,关键突破点是技术学科建设。
什么是技术学科?职业教育能否建设学科?职业教育是否需要学科?这是提出这一概念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问。因为长期以来,学科这一概念似乎只是普通教育的专利。普通中小学用学科这一概念指称以系统知识为内容的课程,高等教育则用学科指称依据知识类别划分的学术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单位。尽管学科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等教育中均有差异,但其最核心的含义是一致的,即学科是指依据某种逻辑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比如物理学是一门学科,即指它是把对物体进行研究产生的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要运行,继续创新,还需要其他支撑条件,比如专门从事这个知识体系研究的学者,学者从事研究所需要的机构,学者展开学术交流需要依托的学术团体和期刊等,但系统的知识是学科最为核心的要素。
长期以来,学科是一个与职业教育没有关系的概念。工业革命以前,职业教育以学徒制形式存在,那时的知识完全掌握在学者手中,工匠完全凭借经验工作,虽然他们也“知道”,但他们所“知道”的并不被认可为知识,因为抽象性、逻辑性不够。工业革命以后直至现在,虽然科学的应用推动了职业教育对知识的重视,职业教育形式也由学徒制发展成了学校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只希望挑选零碎的科学知识融入技能课程供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甚至被认为是脱离实践、毫无意义的知识积累被职业教育批评和排斥。主动构建职业教育特有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尚未被职业教育界意识到。
然而,随着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深入,技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要求职业教育的内涵发生深刻变革。那就是,智能技术支撑的技能,不再是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程度便可掌握的技能,而是需要方法论支撑的技能。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是智能化带来的工作过程的弹性化。这种技能的形成需要系统知识的支撑。这种知识是什么?既不是自然科学知识,也不是工程科学知识,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即技术学科知识,它是关于技能的科学方法论的知识。职业本科教育应以技术学科发展的时代需要为契机,在探索技能的科学方法过程中创生自己的内涵。